添加成功!
“刚才经过的是夏馆,马上就要到板厂了。”离伏牛山深处的第二电影胶片厂旧址越来越近时,已在此工作了26个春秋的李树森、出生在附近小镇并在此工作的马峰等老二胶人,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满怀深情地谈起了二胶的三线建设往事。
40多年来,尽管这里经历了“险峰化工厂——燃料化学工业部第二胶片厂——化工部第二胶片厂——中国乐凯胶片集团第二胶片——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”的名称更迭,但厂里人仍然亲切地称之为“二胶”。
这是一个内化于心、血脉相连的亲情记忆。

很快,选址小组成立了。
选址小组首先对陕西关中地区的5县13个点进行了深入调查,初步选定3个地址,但经审查,不符合战备要求。
随后,选址小组辗转奔波在陕西、河南、湖北等地踏勘。先后选择了10余个县150多个点、拍摄了10余部选点电影,但一个又一个选址被否定了,有的是因为水源问题,有的是因为交通问题,有的是因为地势不佳……
而在豫西伏牛山腹地,黄花墁下,有一条长不过2公里、宽不过300米的狭长山谷,山高林密,地势隐蔽,水源丰富,气候温和,无风沙,是一个建设电影胶片厂的理想场所。
这里被选址小组发现了,并经周总理同意,被确定为电影胶片厂的厂址。
厂址的选择,经历了漫长的3个春秋。
在这长达3年的选址工作中,选址小组的足迹踏遍了豫陕鄂的山山水水,其间经历的劳顿奔波之苦、遇到的险象环生之境,别人难以想象,尤其是需要踏勘或者测量的时候,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地奔走在丛林悬崖间,车不通的地方,就步行爬山,实在难以攀登的地方,只好在直升机上观察或拍影片。
鏖战四载 厂房崛起在选址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,第二胶片厂的生产装备制造、技术攻关、人员调配等工作,也在紧张地进行中。

工厂的名称一开始对外称为“险峰化工厂”,被列入1971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,明确该厂分为总厂和分厂两部分。总厂建设在内乡县板厂公社,分厂建设在南阳市。
1972年9月8日,燃料化学工业部发出通知:“第二电影、洗印厂”对外正式称为“燃料化学工业部险峰化工厂”,代号为“130”。10月21日,该厂定名为“燃料化学工业部第二胶片厂”。
1973年4月1日,伴随着削山填谷的隆隆炮声,第二胶片厂总厂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。参加本次建设大会战的有上海5个包建单位以及石油化工部、化工设计院等9个单位。

据粗略估计,最早参与二胶总厂建设的创业者有上万名。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在“三岔”这个狭小的山沟里,四周是人迹罕至的密林,脚下是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,夜里听到的是风吹林吼,时不时还传来野兽的吼叫声。
建设者们住的是低矮简陋的毛毡棚或草棚,四处漏风,到处漏雨。三伏天热得像蒸笼,闷热难耐;三九天寒风刺骨,冻得难熬,冷得实在受不了,有的工人把砖烧热,用毛巾裹上放进被窝里取暖。有一部分带家属的职工,租住在附近老乡的磨棚里。磨棚四周散发着牛羊粪味,非常难闻。
建设者们吃的是红薯面窝头、玉米面发糕,油和肉很少,白菜、萝卜丝炖粉条是每天的“主打菜”;想吃点儿肉,需要去20多公里外的农村集市去购买。有时因暴雨冲垮道路或大雪封山,买不来蔬菜,有时就喝酱油汤或啃咸菜。有几位工人师傅,想改善一下生活、换换口味,星期天上山采蘑菇,结果吃了有毒的蘑菇,差点儿把命搭上。
由于远离城市,建设初期交通、通讯十分不便,打电话、发信件都很困难。一万多名建设者进山出山,靠的是运输建设材料的大板车,后来才增添了两辆大轿车。建设初期住房很少,许多员工把家安在南阳,两个星期休一次大礼拜,基本上板车来、板车去,夏天尘土扑面,冬天寒风刺骨。

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,二胶的建设者们和创业者们,遭受了数次大暴雨的袭击,肆虐的山洪冲垮了道路,中断了交通、电力、通讯,让他们一度陷入缺粮断炊的境地,尤其是1975年的那场山洪,冲走了两位参与建设的民工。
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,二胶人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为祖国感光工业发展献身的精神,坚持了下来。
一条条生产线相继建成,一个个车间相继建成,一批批产品相继走下生产线。生产线联动试车取得良好效果,全面试生产取得良好效果。
1977年7月27日,第二胶片厂举行了隆重的竣工验收大会。参加会议的建设者和创业者禁不住热泪盈眶,因为,一座现代化的胶片城在他们的手中,终于矗立在了荒凉的大山深处。
改革调整 化茧成蝶现实总是很残酷。由于工厂建设执行的是“边设计、边攻关、边施工”和“一切采用新工艺、不要外国一颗螺丝钉”的方针,设备从设计到安装,都带有攻关试制的性质,缺少备品备件,导致生产线开车率不足,产品质量没有保证。

投产当年,二胶厂亏损560多万元。到1979年,3年累计亏损1000多万元。
企业连年亏损,再加上生活条件差、子女就学难、就医条件不好等问题,二胶厂已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。部分员工人心浮动,人心思走。当年与张刚一起从郑州工学院进厂的5名同学,陆续走了4名,他那一届同学一共来了19名,到现在只剩下2名。从焦作矿业学院毕业的张顺清,当年一起来的同学有19名,也走了8个,没走的主要原因是“成家了,不好走”。
面对困境,二胶人没有被困难吓倒。厂领导班子深入车间、生产岗位,调查研究,查找问题,寻找出路,制定了“三年扭亏,三年站住脚,五年发展”的目标规划。接着,在技术改造、提高工作效率、提升产品质量、降低生产成本、提高经济效益、调整产品结构、研发新产品、稳定职工队伍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改革调整措施,渐渐扭转了局面。
1980年,盈利416万元,摘掉了亏损的帽子。

70年代末,二胶领导班子大胆改革,抓住印刷业由“铅与火”向“光与电”转变的历史性机遇,发挥涤纶片基优势,开发研制印刷胶片,迈出了产品结构调整的第一步。
随后,二胶在南阳建设了片基车间,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卷筒式连续涂布的PS版生产线。印刷胶片、胶印版材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,结束了该厂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。
二胶也由一个生产军工胶片和电影胶片的战备工厂,搭乘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春风,调结构、拓市场,华丽转身,成为印刷感光材料市场大潮中的领军者。
为改变“交通不便带来的企业发展受制约”的局面,1990年初开始,二胶人开始谋划走出大山,整体搬迁至南阳。二胶领导班子经过周密部署,在6年的时间里,通过将生产经营及生活新建项目和设施逐步转移的方式,使整个搬迁工作有条不紊,平稳迁移。搬迁工作得到了国务院三线办的嘉奖。
目前,二胶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、世界第四的印刷感光材料科研、生产基地。他们正在世界感光材料最前沿领域阔步前进。